水污染治理合同纠纷: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审计”之争

元描述: 德林海因合同纠纷与江川水利局对簿公堂,双方围绕“审计”定义产生分歧,涉及巨额资金。本文将深入分析事件背景、核心争议以及法律解读,探讨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的风险与挑战。

引言

在水污染治理项目中,合同纠纷并不罕见。近年来,随着环保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水污染治理需求日益增长,但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合同条款理解偏差、资金支付方式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近日,A股上市公司德林海(688069.SH)就因全资子公司玉溪德林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溪子公司”)与玉溪市江川区水利局(以下简称“江川水利局”)之间合同纠纷而登上热搜。这场“审计”之争,不仅牵扯到巨额资金,更引发了外界对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的关注。

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审计”之争

## “星云湖项目”的合作与纠纷

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合作始于2019年,双方签订了“星云湖原位控藻及水质提升设备采购及运行项目”(以下简称“星云湖项目”)合同。该项目旨在改善星云湖水质,提升生态环境。合同约定,项目分三阶段实施,并采用三方共管账户模式,引入农业银行作为资金账户的监管方。

2022年,江川水利局向共管账户转入第三阶段款项6352.5万元。德林海方面认为,专家组评估结果显示,项目已于2022年12月实现目标,达到支付第三期款项的条件。然而,江川水利局迟迟未通知第三方解除资金监管,并于今年3月30日,因江川水利局未解除资金监管,玉溪子公司向玉溪市江川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审计”定义的分歧

在首次开庭审理前,江川水利局选择对玉溪子公司提出反诉。江川水利局认为双方对合同中“最终以甲方对投标文件采购内容进行审计”中的“审计”存在理解上的分歧。江川水利局委托云南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了《星云湖原位控藻及水质提升工程环境绩效评估报告(2022年度)》,并以此为依据,要求玉溪子公司返还多支付的资金及资金占用金合计约1.03亿元。

## 法律解读:民事合同与行政监督

德林海方面则认为,合同约定的审计已于2020年8月完成,而江川水利局事后进行的专项审计属于行政监督,不具有直接约束合同的效力。双方对“审计”的理解偏差,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民事合同与行政监督的界限认识不足。

## 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的探讨

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这场“审计”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不容忽视。

### 合同条款需细致明确

合同条款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合同条款应明确约定项目内容、验收标准、资金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避免模糊不清,为日后出现纠纷埋下隐患。

### 资金监管机制需完善

资金监管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双方应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明确资金支付方式、时间节点、监管主体等,避免出现资金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 专家评估需客观公正

专家评估结果是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应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避免出现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

### 法律风险意识需加强

水污染治理项目涉及环保、水利、工程建设等多个领域,法律风险较为复杂。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风险意识,避免因法律风险导致纠纷。

## 常见问题解答

Q1: 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合同纠纷最终结果如何?

A1: 目前,反诉尚未开庭审理,最终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

Q2: 德林海公司对此事件有何回应?

A2: 德林海在公告中表示,公司现金流充足,相关因诉讼案件涉及的使用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性质及规模均不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Q3: 双方对 “审计” 的理解偏差是如何造成的?

A3: 双方对“审计”的理解偏差,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民事合同与行政监督的界限认识不足。

Q4: 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的风险主要有哪些?

A4: 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不明确、资金监管机制不完善、专家评估不客观公正、法律风险意识不足等。

Q5: 如何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

A5: 避免类似纠纷的发生,需要双方加强沟通,细致明确合同条款,完善资金监管机制,选择专业评估机构,并加强法律风险意识。

Q6: 该事件对水污染治理行业有何启示?

A6: 该事件提醒我们,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不容忽视。相关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 结论

德林海与江川水利局的“审计”之争,警示我们水污染治理项目合同风险不容忽视。双方应加强沟通,细致明确合同条款,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机构,并加强法律风险意识,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

## 关键词

德林海, 江川水利局, 星云湖, 水污染治理, 合同纠纷, 审计, 合同风险, 资金监管, 专家评估, 法律风险